氫能消納新篇章!上海港完成國內首例綠色甲醇“船-船”同步加注
发布时间:2024-04-11 信息来源:国际氢能投资协会
4月10日上午,在上海海事局遠程安全監控和海巡艇現場護航下,國內首艘營運的甲醇燃料加注船“海港致遠”輪為靠泊在洋山深水港冠東碼頭的大型甲醇動力集裝箱船舶“阿斯特麗德馬士基”(Astrid Maersk)輪成功加注504噸綠色甲醇,而且實現了集裝箱裝卸和甲醇燃料加注同時進行。這是上海港首次,也是中國港口首次為國際航行大型甲醇燃料動力集裝箱船舶開展綠色甲醇燃料“船-船”同步加注作業。

本次加注綠色甲醇燃料的“阿斯特麗德馬士基”輪是馬士基訂造的 18 艘大型甲醇動力集裝箱船舶中的第二艘,總長350.59米、型寬53.5米、型深33.2米、集裝箱裝載量為16592標準箱。該船舶配備雙燃料發動機,可以使用綠色甲醇和傳統船用燃料航行,使用綠色甲醇運行,比使用重油航行的同類船舶,每天可以減少280噸二氧化碳排放。

馬士基首席執行官柯文勝先生致辭
A.P.穆勒-馬士基首席執行官柯文勝先生(Vincent Clerc)表示:“一個世紀以來,馬士基一直致力於促進全球供應鏈發展。這個信念驅動我們為中國對外貿易做出積極貢獻,並在基礎設施、服務和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大量投資。隨著我們不斷開拓和引領可持續發展, 在亞歐航線上部署大型綠色甲醇為燃料的集裝箱船舶, 既展現了公司在華的悠久歷史, 也展示出強大的合作夥伴關係進入令人振奮的新篇章。為了成功實現能源轉型,我們需要齊心協力、攜手前行。馬士基正在與包括上港集團、客戶、行業同行和監管機構等各相關方密切合作,共同跨進可持續發展新前沿,推動綠色海洋運輸成為更易執行的選擇。”
為“阿斯特麗德馬士基”輪提供加注服務的“海港致遠”輪,不僅是目前世界上營運的最大甲醇加注船,也是國內第一艘投運的甲醇加注船。該船總長135.06米、型深11.2米、型寬20.2米。該輪共有12個貨艙,總艙容1.6萬立方米,可以為甲醇動力燃料的國際航行船舶提供船對船加注服務並支持集裝箱同步裝卸,能大大節約國際班輪在港口的周轉時間,為航運企業贏得環境與經濟效益。

為服務保障洋山深水港首次綠色甲醇燃料“船-船”同步加注順利開展,上海海事局前期深入調查研究,科學制定安全保障方案和應急處置預案;安排對船員操作技能、作業報告流程等指導檢查,監督落實相關方案要求;開設船舶交通管理系統監控專臺,部署加注過程船舶交通組織和碼頭附近水域安全監管;發佈《水上甲醇燃料加注作業安全管理辦法》,填補國內船用水上甲醇燃料加注作業管理制度的空白。同時,積極開展甲醇加注各環節設備和流程測試驗證。今年2月8日,“海港致遠”輪安全靠泊“安妮馬士基”輪外側,完成“船-船”加注全流程測試;3月13日,“海港致遠”輪在洋山港申港石油碼頭首次靠泊,船岸雙方進一步驗證了相關設備匹配性,排除了甲醇燃料補給作業期間潛在的安全隱患;3月24日,裝載著500餘噸綠色甲醇的“太陽小蒼蘭”輪順利靠泊洋山港申港石油碼頭卸貨作業,這是上海港實現首次接收綠色甲醇燃料。4月2日完成首船綠色甲醇燃料裝載,為上海港首次“船-船”同步加注作業做好了萬全準備。

此次加注服務圓滿完成,標誌著上海港成為全國首個擁有綠色甲醇“船-船”同步加注能力的港口, 上海港在拓展港口新能源應用,完善低碳設施佈局方面再次取得新的突破。接下來,上海海海事局將進一步完善甲醇燃料“船-船”同步加注安全管理規範和常態化服務機制,推動上海港成為全球首批綠色甲醇商業性加注點及區域綠色甲醇燃料加注中心,助力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能級提升和國際航運業綠色低碳轉型。
此外,4月9日,A.P.穆勒-馬士基(馬士基)與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龍源)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有意願針對綠色電力、綠色燃料以及相應的區域及國際法規等領域尋求合作。

雙方認為在全球商業供應鏈運營過程中,消費傳統化石燃料或利用此類燃料提供的電力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排放,氣候變化威脅日益加劇,這種排放是不可持續的,需要與戰略合作夥伴合作,共同尋找解決方案,以克服在全週期溫室氣體減排方面遇到的障礙,從而符合《巴黎協定》及其參與的任何自願排放報告計畫以及未來可能要求參與的任何強制性排放報告計畫的要求。
龍源電力願以本次合作備忘錄的簽訂為契機,充分發揮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優勢,加強與馬士基的合作,共同推動以綠電、綠氫生產綠色甲醇、綠氨等在船舶燃料上的應用,降低船舶的碳排放強度,為構建清潔、低碳、可持續發展的全球航運體系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為全球領先的集裝箱航運物流領軍企業,馬士基制定了204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宏偉目標,並努力實施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包括通過建造可使用甲醇為動力的雙燃料集裝箱船舶、採購可再生能源、碼頭及陸側脫碳等舉措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根據此前報導,2023年11月22日,馬士基官微公告與國內企業金風科技旗下全資子公司簽訂年產50萬噸/年的綠色甲醇長期採購協議,以支持其首批12艘大型甲醇雙動力船舶低碳運營,這一協議也是全球首個大規模綠色甲醇採購協議,有效期將持續至2030年後,該協議鎖定了金風科技位於內蒙古興安盟的綠氫制50萬噸綠色甲醇專案所有產能,該專案於6月正式開工,預計2026年實現首產。
作為21世紀的“終極能源”,氫能具有零碳、可儲存等顯著優勢,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理想解決方案,氫能替代傳統化石能源是“大勢所趨”。氫能的應用場景集中在交通、工業、發電及建築四大領域。其中,交通、工業為主要應用領域,建築、發電和供熱等仍然處於探索階段。現階段,氫氣消納主要集中在化工、鋼鐵、儲能和交通四大領域。
數據顯示,從短期(2025年)已立項規劃的綠氫專案來看,若30%的專案能真正落地,則可帶動93萬噸氫氣產量;而在中期(2030年)10%的綠氫滲透率假設條件下,潛在的綠氫消納空間高達908萬噸。
當前,甲醇燃料催生綠氫新需求,為綠氫消納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2023年我國甲醇產量約為7800萬噸,同比增加約2.35%,預估全球需求1.6億噸。甲醇生產端看,約65%的甲醇生產來源於天然氣重整,35%來源於煤氣化,若按照一噸甲醇需0.13噸氫氣,對應氫氣需求分別為1020萬噸和1850萬噸。
以甲醇航運燃料應用為例。22年歐盟正式將航運業納入碳市場,24年開始考核,對於5000GT以上船隻,按照2024年排放量的40%、2025年排放量的70%、2026年後排放量的100%逐步納入配額管理,且除了二氧化碳,26年也將正式考核甲烷、一氧化二氮(影響液化天然氣船隻)。因此自22年開始,全球甲醇雙燃料船訂單明顯增加,且將應用由綠氫製成的綠色甲醇。按照1艘5萬噸載重量雙燃料船舶每年耗甲醇5萬噸測算,預計到2030年新增甲醇船舶滲透率9%,當年對應耗費氫量超500萬噸。
而據據清華大學測算,化工行業每減碳1億噸,需要消耗500萬噸綠氫,約合3000億度綠電,目前國內化工行業年碳排放4億多噸,完全削減每年需要1.2萬億度綠電,約4億千瓦的風光裝機,2000萬噸綠氫。
2023年,國內綠氫電化工專案熱火朝天,其中綠色甲醇和綠氨累計規劃產能均已經超過700萬噸,但由於其成本等經濟性問題,這類綠色氫基燃料的消納前景行業一度存在幾分擔憂。自2023年11月馬士基與金風綠醇訂單簽訂,國內綠色氫基燃料或許已經找到了合適的消納方向,為後續國內眾多專案的持續推進有很積極的推動作用。
當前,新一輪的“氫能熱”席捲全球,成為世界各主要經濟體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重要路徑,碳減排的風正在吹向每一個行業,“綠氫”解決方案也將大放光彩。
(資訊來源:全球氫能https://mp.weixin.qq.com/s/f2ew0bcz1keEs-Kd9nuY0Q、氫雲鏈https://mp.weixin.qq.com/s/jKjHaMhSNJgrRcg4fbIn7g)
制氫技術|分佈式制氫:讓加氫站“氫”而易得
這是上海港首次,也是中國港口首次為國際航行大型甲醇燃料動力集裝箱船舶開展綠色甲醇燃料“船-船”同步加注作業。
北京大興:推進機動車“油換電”“油換氫”
這是上海港首次,也是中國港口首次為國際航行大型甲醇燃料動力集裝箱船舶開展綠色甲醇燃料“船-船”同步加注作業。